三、游龙邀舞华山颠
推荐阅读:我才不会被女孩子欺负呢、网游之大盗贼、最强狂兵、仙界归来、千修、真仙奇缘、调教千金、末世之虐杀原形、最后一个使徒、大唐绿帽王、
“我平生一大憾事,是没能和折铁一战,虽然我知道,在他剑下我没有机会。”
宁士奇的平生在剑下流淌,他的人好像和山风化成了一处,变得难以捉摸。
“拔剑!我来看看,他这样的人,能教出什么样的徒弟!”
冒襄早已手痒,上山前他每日精研萧素履送他的剑谱,几乎不能自拔。宁士奇自述平生的剑法勾动了他心底的剑意,此刻如能试招,可胜他平日百倍之功。
藏锋剑根本递不到他的身前,宁士奇的周身包裹了一团气,不同于剑仙周身环绕的真息,似乎是单纯由他的剑法所引发的‘势’,无形无迹,却压得他身边的空气沉重如铁。
冒襄收回剑,在上面加持了‘剑鸣印’,藏锋剑上紫色湛然。宁士奇却忽然罢剑,凝立不动,长剑反收在身后。
一剑而出,突入凝重如铁的‘势’中,宁士奇如展猿臂,截住对方剑路,两剑一触而收。冒襄皱眉沉思许久,再出一剑,旋又被宁士奇破去。这一回,冒襄不等两剑相抵,已撤回长剑,又沉思许久,再出一剑。
冒襄连出二十九手散招,连被破去二十九次。他出剑的间隙越来越短,招式也越来越精妙,到第十九手时,已堪比当日剑斗萧慎时的妙招,第二十三手后,则益发精妙,单单剑法的威力就可引动天地之势。
然而无论他的剑法多精妙,宁士奇似乎都能随手而破。九宁剑依然被他反握在背后,“似模似样了,火候却差太多。”
冒襄点头说道:“原来前辈这样入道。”然后又摇摇头,说道:“那是你的阅历,我学不来。等我年岁长了,或许可得。”
宁士奇便说:“这套‘述平生’还有下半阙,你可愿一观?”
冒襄摇头道:“看了也是枉然,终究不是我所领会的道,不如接着试招。前辈看剑!”
这一次出剑,冒襄已走出了宁士奇剑法的套路。他观看宁士奇‘述平生’在前,出手时便有意无意跟随了他的意境,二十九手散招试过,他自知已得其法门,然而毕竟阅历不同,难以得其神髓,因此就不再刻意模仿。
华山之巅上,两只长剑搅在一起,如同两只出世的矫龙,矢电飞光。交手之初,冒襄就觉得哪里不对,两剑交击了几十次后,便知道因由。宁士奇是天下少有的名家,天下能够与他比肩的人物不出十指之数。可是冒襄却分明察觉到,他的真息竟出奇的弱,似乎连自己都或有不及。就如同久处沉疴的人脉搏微弱,他的气脉也仿佛是处在大病中一般。
这不会是他有意掩饰,斗剑之时,二人气息感应,冒襄的真息总有一点能触到宁士奇。从气息的反馈里,他可以略微感知到他的身体状况。联想到他越来越糟糕的灰败气色,冒襄心中忽有所得,实在不愿意再深究了。
可即使如此,冒襄仍没有丝毫取胜的把握,宁士奇的剑法似乎能引发出天地间莫名存在的势,化而为己用。自然万物均有其势,江河得其势则可奔腾万里,湖海得其势则可海纳百川,云雨得势则聚雷,野火得势则燎原,大风得势则撕天虐海,地火得势则撼山动地,而宁士奇的剑法得其势,则即使无丝毫真息,也可化腐朽为神奇。
下龙虎山时,冒襄紫雷印初成,稍有睨视群雄之意。其后朔战,才知所学所悟不过是一管之窥。历经天山数战,又得萧素履的剑法经义,虽然没有学得什么具体的剑招和术法,可是他如今的境界,已非当日可比。
境界,往往会成为修行人的鸿沟,明明只有一线之隔,却不得过。
而与宁士奇的这一番斗剑,才真正让他将近日来的体悟一一巩固,突入到新的境界中。先得心之悟,才能得意之悟,而后能得剑之悟。
天色渐渐暗淡,直到夕阳沉没,玉女峰巅仍有两点光芒跳动不休,一道深紫,一道杂然诸色,变幻无常。
时间慢慢流过,到了第四日的清晨,东方上亮起一线光明,玉女峰在晨光的烘托下更加秀拔。那山巅上的两点光芒已融成一色,不分彼此,从另一个山头观看,虽然小如灯豆,却无法被渐渐铺天盖地的乳色晨光所淹没。
这时的宁士奇和冒襄,已不是在斗剑,而是——邀长剑而共舞!
“叮!”双剑交击,一声清越的长音响彻山谷。两声长啸随即而起,如大海扬波,鲲鹏举翼,从山巅滚滚而下,碾过了两百里华山!
长啸经久不息,直到山林中响起第一声清脆的鸟鸣相和,才渐渐止息。
两人各执长剑,分开两边,久久伫立不语。
斗剑三日三夜,宁士奇没有丝毫疲惫之态,反而气色好了许多,双目开合之间,神光湛然。他忽走到山崖边上,猛一甩手,把那柄跟了他三十年的九宁剑抛下山崖,朗声大笑道:“老友,这埋身之地青山绿水,你若有灵,亦当欣慰。”
冒襄大吃一惊,大叫声:“前辈,不可!”待要阻止时,已是来不及了。
宁士奇回过身去看他,笑道:“此番比剑仍是我平生一大快事。折铁兄有徒如此,实在让人羡慕。”他又转过头去看那崖下深谷,眼中露出缱绻之情,似乎真的刚刚失去一位知交好友。“我虽然是由剑入道,可如今即入吾道,从此后当不复用剑。若再留它在身边,只怕会误了日后修行。”
冒襄怔忪了半响,才摇头叹道:“前辈的境界,果然不是我能够领会的。”
“道不同而已,自有殊途同归之日。”
冒襄忽然双手合抱,对着宁士奇长揖到地,一脸庄重的说道:“前辈传剑之恩,冒襄实不知该如何报答!”
宁士奇深深看了他一眼,淡淡说道:“我虽传你些许末技,你却也助我堪破‘剑障’,两下相抵,你实在不需报答我什么。我门下无人能有你的悟性,你能让我的剑术不至于失传,我就真心感谢你了。”
冒襄正色道:“晚辈谨记。”
直到走下华山,冒襄还在体味着这三日三夜的收获,片片剑影仿佛还在心头掠过。他至今也没弄懂宁士奇传功的用意,要说是凭着他和师父的那点交情,他可不信。认真说起来,那两人间是该有些夺爱的醋味才对。可迷惑归迷惑,收获却是实实在在的。他本来就长于剑法,如今容众家之所长,又经过三日夜的淬炼,已然有脱胎换骨的感觉。他自己觉得,此时若再遇那萧慎,未必没有一战之力。
可,与林婉始终是缘悭一面了。他之后又等了三天,还是没能等到她。其实自己这样莽撞的来了,见面反而尴尬,这样让人代他传话更好。此时冷静下来,他又不禁为自己的那点担心脸红,知道自己这才叫做关心则乱。林婉是什么人物,萧慎就是再厉害,她只怕也不惧,又哪里需要他千里传讯?
他在华阴县城买了一匹健马,沿着官道向京城行去。陕西一路向来兴旺,官道上行脚商人、江湖豪客络绎不绝。虽在太平世道,这一带尤有绿林响马,大一些的商队都雇佣路护或是江湖客保驾,其中甚至不乏像他这般的修行者。
剑仙也不是真正的神仙,仍旧要倚仗着这个世俗过活,神州大地几百年来都不曾有人霞举飞升,因此修行之人也更加市侩起来。这不能说是集体的沉沦,只是人类趋向于实际的本性使然而已。
可这日里,官道上的散客还是显得有些多了。这些人大多衣着朴素,衣襟袖口上都没有额外的花纹。冒襄感觉得到,这些急行的散客中,十亭中倒有三四亭是我辈中人,尤其是那些面色倨傲,对旁人不屑一顾的,身份更是不问可知。
众人行色匆匆,都是打马向京城方向而去。
他纵然还没听说皇帝颁下四大金牌的事情,总也能嗅到一些因由。除夕夜他陪着那个宫里来的小太监,从他嘴里已经得到了些消息。身在九重的那一位,不仅有大动作于蚁民,就是那些散在深山大野中的修行之人,也要拉进他那泽被天下的统治之中。
小太监说,宫里其实不曾忘了天师道,只是新帝登基,多少大事儿小情儿等着,到如今才能缓口气儿问候。冒襄知道这不过是漂亮话,小皇帝想在修行界这潭水里摸鱼,自然是水越混越好,天师道做他手里的搅泥棍子正趁手。
赶了大半天路,冒襄爱惜坐骑,找了一处路边的茶棚子饮马。这茶棚子占着好地方,生意兴隆,只有一个小二哥人前马后,着实忙碌。他把马儿交给店家,自己找了个干净位子坐下。棚子通风好,离官道远,吃不到灰,专为路人提供大碗茶和一些简陋吃食。
棚里有十几个旅人吃茶歇脚,各自占据几桌,天南海北的乱侃。冒襄听了一阵,说得最多的仍是如今推行各地的新法,总是叫好的人少,说孬的人多。有两个为新法抱不平的,仍旧争论不休,却听对面那人说:“咱们能在这议论新法,是没被那新法折腾过一番,才落得个事不关己。我只说我妻舅他那一村,赶上了新法的第四年,因为还不上青苗钱,十户里已跑了六七户。我妻舅家算是有积蓄的,因为官府里强派他为几家贫户作保,被连累的倾尽家资,好端端在炕头享儿孙福的老汉,如今也要下田地作赤脚汉去。”
因为此话,又有几人七嘴八舌,有自己或是亲戚亲历的,也有道听途说来的,都是被新法扯得亡家跑户的惨事。那两个力挺新法的听了,便恹恹的不做声。
冒襄自顾饮茶,将这些碎言纳入耳中。天师道以出尘为业,平常的课业里不曾有体察民生这一项。可折铁自与人不同,自己踏遍河山,在世俗中修行,也叫他徒儿不可忘记为人的本分。因此冒襄不像其他修行人,鄙夷厌视蚁民生计。连这‘蚁民’二字,他也不愿意用的,只有帝王家和那自以为成仙成圣的才用这二字。
冒襄灵觉虽未全然展开,这小小茶棚却也无隐秘可言。他知道西角上坐的两人也是修行中人,那两人却没看出他来,以为周围都是常人,因此也不甚小心,其中穿蓝衫的只压低声音说道:“你灵觉好,怎么样?那边儿是不是有不寻常事?”
他对面穿灰袍的向身后指指,小声答道:“嗯,那也是我辈中人来着。离这儿总有六七十里吧,余波咱们都能感觉得到,恐怕不是寻常人物。”
冒襄早感应到七十里外有场打斗,敌对的两方身手都大事不凡,他心里正拿不定主意,是不是前去查看。
穿蓝衫的跟他是一般心思,“是不是过去看看?”
穿灰袍的却老成持重,捻着胡子想了许久,才摇头道:“咱这个身手,看不着人影儿就先被殃及了,莫去蹚这个浑水的好。还是京城里的事情要紧,连兄和郝兄已经几番传讯,看来那边儿真正大有可为。”
“那就依你,再喝一碗咱就启程。”
冒襄把空茶碗放回桌上,顺手抛了几个大钱。那两个修士已翻上马背,顺着管道渐渐行远。去京城前,他却想去看看,是谁人敢在华山左近横行无忌?
宁士奇的平生在剑下流淌,他的人好像和山风化成了一处,变得难以捉摸。
“拔剑!我来看看,他这样的人,能教出什么样的徒弟!”
冒襄早已手痒,上山前他每日精研萧素履送他的剑谱,几乎不能自拔。宁士奇自述平生的剑法勾动了他心底的剑意,此刻如能试招,可胜他平日百倍之功。
藏锋剑根本递不到他的身前,宁士奇的周身包裹了一团气,不同于剑仙周身环绕的真息,似乎是单纯由他的剑法所引发的‘势’,无形无迹,却压得他身边的空气沉重如铁。
冒襄收回剑,在上面加持了‘剑鸣印’,藏锋剑上紫色湛然。宁士奇却忽然罢剑,凝立不动,长剑反收在身后。
一剑而出,突入凝重如铁的‘势’中,宁士奇如展猿臂,截住对方剑路,两剑一触而收。冒襄皱眉沉思许久,再出一剑,旋又被宁士奇破去。这一回,冒襄不等两剑相抵,已撤回长剑,又沉思许久,再出一剑。
冒襄连出二十九手散招,连被破去二十九次。他出剑的间隙越来越短,招式也越来越精妙,到第十九手时,已堪比当日剑斗萧慎时的妙招,第二十三手后,则益发精妙,单单剑法的威力就可引动天地之势。
然而无论他的剑法多精妙,宁士奇似乎都能随手而破。九宁剑依然被他反握在背后,“似模似样了,火候却差太多。”
冒襄点头说道:“原来前辈这样入道。”然后又摇摇头,说道:“那是你的阅历,我学不来。等我年岁长了,或许可得。”
宁士奇便说:“这套‘述平生’还有下半阙,你可愿一观?”
冒襄摇头道:“看了也是枉然,终究不是我所领会的道,不如接着试招。前辈看剑!”
这一次出剑,冒襄已走出了宁士奇剑法的套路。他观看宁士奇‘述平生’在前,出手时便有意无意跟随了他的意境,二十九手散招试过,他自知已得其法门,然而毕竟阅历不同,难以得其神髓,因此就不再刻意模仿。
华山之巅上,两只长剑搅在一起,如同两只出世的矫龙,矢电飞光。交手之初,冒襄就觉得哪里不对,两剑交击了几十次后,便知道因由。宁士奇是天下少有的名家,天下能够与他比肩的人物不出十指之数。可是冒襄却分明察觉到,他的真息竟出奇的弱,似乎连自己都或有不及。就如同久处沉疴的人脉搏微弱,他的气脉也仿佛是处在大病中一般。
这不会是他有意掩饰,斗剑之时,二人气息感应,冒襄的真息总有一点能触到宁士奇。从气息的反馈里,他可以略微感知到他的身体状况。联想到他越来越糟糕的灰败气色,冒襄心中忽有所得,实在不愿意再深究了。
可即使如此,冒襄仍没有丝毫取胜的把握,宁士奇的剑法似乎能引发出天地间莫名存在的势,化而为己用。自然万物均有其势,江河得其势则可奔腾万里,湖海得其势则可海纳百川,云雨得势则聚雷,野火得势则燎原,大风得势则撕天虐海,地火得势则撼山动地,而宁士奇的剑法得其势,则即使无丝毫真息,也可化腐朽为神奇。
下龙虎山时,冒襄紫雷印初成,稍有睨视群雄之意。其后朔战,才知所学所悟不过是一管之窥。历经天山数战,又得萧素履的剑法经义,虽然没有学得什么具体的剑招和术法,可是他如今的境界,已非当日可比。
境界,往往会成为修行人的鸿沟,明明只有一线之隔,却不得过。
而与宁士奇的这一番斗剑,才真正让他将近日来的体悟一一巩固,突入到新的境界中。先得心之悟,才能得意之悟,而后能得剑之悟。
天色渐渐暗淡,直到夕阳沉没,玉女峰巅仍有两点光芒跳动不休,一道深紫,一道杂然诸色,变幻无常。
时间慢慢流过,到了第四日的清晨,东方上亮起一线光明,玉女峰在晨光的烘托下更加秀拔。那山巅上的两点光芒已融成一色,不分彼此,从另一个山头观看,虽然小如灯豆,却无法被渐渐铺天盖地的乳色晨光所淹没。
这时的宁士奇和冒襄,已不是在斗剑,而是——邀长剑而共舞!
“叮!”双剑交击,一声清越的长音响彻山谷。两声长啸随即而起,如大海扬波,鲲鹏举翼,从山巅滚滚而下,碾过了两百里华山!
长啸经久不息,直到山林中响起第一声清脆的鸟鸣相和,才渐渐止息。
两人各执长剑,分开两边,久久伫立不语。
斗剑三日三夜,宁士奇没有丝毫疲惫之态,反而气色好了许多,双目开合之间,神光湛然。他忽走到山崖边上,猛一甩手,把那柄跟了他三十年的九宁剑抛下山崖,朗声大笑道:“老友,这埋身之地青山绿水,你若有灵,亦当欣慰。”
冒襄大吃一惊,大叫声:“前辈,不可!”待要阻止时,已是来不及了。
宁士奇回过身去看他,笑道:“此番比剑仍是我平生一大快事。折铁兄有徒如此,实在让人羡慕。”他又转过头去看那崖下深谷,眼中露出缱绻之情,似乎真的刚刚失去一位知交好友。“我虽然是由剑入道,可如今即入吾道,从此后当不复用剑。若再留它在身边,只怕会误了日后修行。”
冒襄怔忪了半响,才摇头叹道:“前辈的境界,果然不是我能够领会的。”
“道不同而已,自有殊途同归之日。”
冒襄忽然双手合抱,对着宁士奇长揖到地,一脸庄重的说道:“前辈传剑之恩,冒襄实不知该如何报答!”
宁士奇深深看了他一眼,淡淡说道:“我虽传你些许末技,你却也助我堪破‘剑障’,两下相抵,你实在不需报答我什么。我门下无人能有你的悟性,你能让我的剑术不至于失传,我就真心感谢你了。”
冒襄正色道:“晚辈谨记。”
直到走下华山,冒襄还在体味着这三日三夜的收获,片片剑影仿佛还在心头掠过。他至今也没弄懂宁士奇传功的用意,要说是凭着他和师父的那点交情,他可不信。认真说起来,那两人间是该有些夺爱的醋味才对。可迷惑归迷惑,收获却是实实在在的。他本来就长于剑法,如今容众家之所长,又经过三日夜的淬炼,已然有脱胎换骨的感觉。他自己觉得,此时若再遇那萧慎,未必没有一战之力。
可,与林婉始终是缘悭一面了。他之后又等了三天,还是没能等到她。其实自己这样莽撞的来了,见面反而尴尬,这样让人代他传话更好。此时冷静下来,他又不禁为自己的那点担心脸红,知道自己这才叫做关心则乱。林婉是什么人物,萧慎就是再厉害,她只怕也不惧,又哪里需要他千里传讯?
他在华阴县城买了一匹健马,沿着官道向京城行去。陕西一路向来兴旺,官道上行脚商人、江湖豪客络绎不绝。虽在太平世道,这一带尤有绿林响马,大一些的商队都雇佣路护或是江湖客保驾,其中甚至不乏像他这般的修行者。
剑仙也不是真正的神仙,仍旧要倚仗着这个世俗过活,神州大地几百年来都不曾有人霞举飞升,因此修行之人也更加市侩起来。这不能说是集体的沉沦,只是人类趋向于实际的本性使然而已。
可这日里,官道上的散客还是显得有些多了。这些人大多衣着朴素,衣襟袖口上都没有额外的花纹。冒襄感觉得到,这些急行的散客中,十亭中倒有三四亭是我辈中人,尤其是那些面色倨傲,对旁人不屑一顾的,身份更是不问可知。
众人行色匆匆,都是打马向京城方向而去。
他纵然还没听说皇帝颁下四大金牌的事情,总也能嗅到一些因由。除夕夜他陪着那个宫里来的小太监,从他嘴里已经得到了些消息。身在九重的那一位,不仅有大动作于蚁民,就是那些散在深山大野中的修行之人,也要拉进他那泽被天下的统治之中。
小太监说,宫里其实不曾忘了天师道,只是新帝登基,多少大事儿小情儿等着,到如今才能缓口气儿问候。冒襄知道这不过是漂亮话,小皇帝想在修行界这潭水里摸鱼,自然是水越混越好,天师道做他手里的搅泥棍子正趁手。
赶了大半天路,冒襄爱惜坐骑,找了一处路边的茶棚子饮马。这茶棚子占着好地方,生意兴隆,只有一个小二哥人前马后,着实忙碌。他把马儿交给店家,自己找了个干净位子坐下。棚子通风好,离官道远,吃不到灰,专为路人提供大碗茶和一些简陋吃食。
棚里有十几个旅人吃茶歇脚,各自占据几桌,天南海北的乱侃。冒襄听了一阵,说得最多的仍是如今推行各地的新法,总是叫好的人少,说孬的人多。有两个为新法抱不平的,仍旧争论不休,却听对面那人说:“咱们能在这议论新法,是没被那新法折腾过一番,才落得个事不关己。我只说我妻舅他那一村,赶上了新法的第四年,因为还不上青苗钱,十户里已跑了六七户。我妻舅家算是有积蓄的,因为官府里强派他为几家贫户作保,被连累的倾尽家资,好端端在炕头享儿孙福的老汉,如今也要下田地作赤脚汉去。”
因为此话,又有几人七嘴八舌,有自己或是亲戚亲历的,也有道听途说来的,都是被新法扯得亡家跑户的惨事。那两个力挺新法的听了,便恹恹的不做声。
冒襄自顾饮茶,将这些碎言纳入耳中。天师道以出尘为业,平常的课业里不曾有体察民生这一项。可折铁自与人不同,自己踏遍河山,在世俗中修行,也叫他徒儿不可忘记为人的本分。因此冒襄不像其他修行人,鄙夷厌视蚁民生计。连这‘蚁民’二字,他也不愿意用的,只有帝王家和那自以为成仙成圣的才用这二字。
冒襄灵觉虽未全然展开,这小小茶棚却也无隐秘可言。他知道西角上坐的两人也是修行中人,那两人却没看出他来,以为周围都是常人,因此也不甚小心,其中穿蓝衫的只压低声音说道:“你灵觉好,怎么样?那边儿是不是有不寻常事?”
他对面穿灰袍的向身后指指,小声答道:“嗯,那也是我辈中人来着。离这儿总有六七十里吧,余波咱们都能感觉得到,恐怕不是寻常人物。”
冒襄早感应到七十里外有场打斗,敌对的两方身手都大事不凡,他心里正拿不定主意,是不是前去查看。
穿蓝衫的跟他是一般心思,“是不是过去看看?”
穿灰袍的却老成持重,捻着胡子想了许久,才摇头道:“咱这个身手,看不着人影儿就先被殃及了,莫去蹚这个浑水的好。还是京城里的事情要紧,连兄和郝兄已经几番传讯,看来那边儿真正大有可为。”
“那就依你,再喝一碗咱就启程。”
冒襄把空茶碗放回桌上,顺手抛了几个大钱。那两个修士已翻上马背,顺着管道渐渐行远。去京城前,他却想去看看,是谁人敢在华山左近横行无忌?
本文网址:https://www.8is.net/xs/14/14473/6656450.html,手机用户请浏览:https://www.8is.net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。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