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、堂前云鬓空成许
推荐阅读:我才不会被女孩子欺负呢、网游之大盗贼、最强狂兵、仙界归来、千修、真仙奇缘、调教千金、末世之虐杀原形、最后一个使徒、大唐绿帽王、
冒襄自辰时起,一直陪着那宫里来的小太监。他从没与官家打过交道,更何况是宫廷内侍,因此内里许多的规矩都不懂,着实闹了不少笑话。好在这小公公年纪小,对帝王家的礼数也记不周全,再则他虽然是个上差,从小也听过不少龙虎山神仙的故事,又在人家的屋檐下,自然不敢对主人家太刁难。冒襄本想领了圣旨,随便陪他吃顿年饭应付了事。偏偏这小公公初到仙家宝地,处处觉得新鲜,硬拉着冒襄陪同,四处乱走,直到二更敲过,才舍得回守岁宫的驿馆里,传圣旨,赐圣恩。
领过圣旨,吃过年夜饭,再把皇帝赐的物什交代到各个道观里去后,已经是四更天了。冒襄走出观门,长出了一口气,只觉得与这些朝廷特使周旋,比暑九修行还苦,对方虽不过是个年少的小太监,也是满腹机心。皮里阳秋的本事,他自认拍马也赶不上。
路过膳房的时候,几个老妈子和丫鬟仍在忙碌,传膳的、递信儿的、起灶的、瞎指挥的,老人物吆喝着新来的,新来的得空了又偷懒,总之是诸般人物挤作了一团。这是山上许久不曾看到过的热闹,都是那朝廷特使惹得,他却看着像是回光返照。冒襄刚才已陪着喝了几杯酒,又从膳房中顺了一坛,踉踉跄跄的向后山里去了。
当晚银河如泻,照的林子里纤毫毕现,地上树影斑驳,平添了许多凄凉况味。冒襄穿过一片疏林,来到一处石崖旁,寻了一块平整的大石坐下。当此佳节,他心中却有无数感慨,当下坐在那大石上痛饮,口中漫漫吟道:
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。”
他目视身后石崖上的影子,喃喃说道:“这影子这般疏淡迷离,徒惹人伤心,邀来何用?”仰头对着长空中的无形之月长吟道:“月既不解饮,影徒随我身。我歌月徘徊,我舞影零乱!”吟到兴起时,猛将手中酒坛抛开,拔出腰间长剑,在夜空下昂然而舞,舞姿意态狂放,有直上青天之势。
那舞姿起初仍有迹可循,舞的一阵,便渐渐乱了法度,然而每一踏步每一擎剑,无不发乎真心,大有天然之态,却是更高的一层境界。剑端上慢慢腾起一道氤氲紫气,冲入九霄之上,如龙影经天,连迢迢银河也为之失色。
剑舞舞罢,他将长剑在地面上一扫,拿剑尖挑起那半坛酒,回剑到臂弯,仰头猛灌。忽听一个苍老的声音说道:“月既不解饮,我陪你对酌几杯如何?”
空山里猛然出现人声,冒襄却毫不惊讶。他将坛中酒倾尽,含糊说道:“对不住了,都喝光啦。”话音刚落,身形忽然踉跄,猛地坐倒在地,那酒坛磕在石头上,摔得粉碎。他酒量并不甚好,这一坛素酒下肚,已经有十分的醉意。
那声音又幽幽叹道:“你平时极有节制,今晚怎么变成了这样?”
冒襄猛然大笑,笑声却悲苦莫名。他平日里律己极严,极少在旁人面前真情流露,可只在这人面前,他不愿再强撑,把自己最本真的一面呈现出来。
无人言语,寂寂空山只有冒襄的笑声回荡,远处有几只野兽被这笑声惊吓,发出阵阵嚣叫。半响,冒襄笑罢,开口说道:“我要下山去了。”
“你功法已成,原该下山去了。我已时日无多,今日别后,恐怕再无相见之期。”
冒襄闻言心中大恸,朝着石崖跪倒,恭恭敬敬的磕了三个响头,悲声道:“老丈抚养之德,冒襄没齿不忘!”
那声音长叹道:“当年我捡你上山,不过是机缘巧合,你也不必放在心上。这二十年相处下来,你不忘了这一场相守的情分,那也就是对我的报答了。”这声音中也掺杂了淡淡的伤感,且渐渐低哑下去,“你进洞里来,让我再仔细瞧瞧,以后,可再瞧不到了。”
冒襄沿着石崖走到一处山洞旁,钻了进去。那山洞还不及一人高,洞外老枝盘根,树藤缠绕,遮蔽了大半洞口,在外面看几乎看不出这是个山洞。洞内却异常的整洁,整个石洞不过丈半方圆,好似寻常居室,除了有面石壁上嵌有一颗拳头大小的珠子,其余便空无一物了。那珠子散发着蒙蒙的青光,使得洞内勉强可以视物,一位老头倚墙盘坐,正是之前发声之人。
那老人一身长衫虽然破旧已极,却洗的干净,原本青色的质地已被洗的浆白。他头发已经全白,披散在肩上,直落到腿边。面容隐在头发的阴影里,看不真切。冒襄在他对面坐下,两人脸面相对,久久无言。
冒襄记得从记事开始,两人就常常这样对坐,有时一天也不说一句话。然而两人间的感情却在这沉默中慢慢积累,丝毫不逊于世上任何一种亲情。
冒襄迟疑了许久,终究开口问道:“今日一别,来日无期。老丈将我养育成人,还不肯告诉我姓名吗?”
“我自己都忘了,却又怎么告诉你?你心中有我容貌,知不知道姓名岂不都是一样?就是这容貌总有一天也要成黄土,名字自然更不牢靠了。”那老人凝视冒襄半响,又道:“我虽然是个出家人,可是亲手养你成人,早把你当作了至亲骨肉看待,又有什么要瞒你的?
“当年我强练一门功法,心魔作祟,险些害了性命。之后到昆仑山脉寻一只灵兽做药,可惜遍寻不获,怅然而归。回程时路过襄阳一带,在道旁捡到了你。你那时身在襁褓,身上包着的都是寻常的土布,估计是附近农人家道艰难,才忍心把你弃在路边,希望能被个好心人捡去抚养。……我当时杀孽深重,只当是老天爷给我个赎罪的机会,才将一个小婴儿放在我面前,因此才把你带回山悉心抚养。因为你是在荆襄一带被捡来,我就给你取了单名一个‘襄’字,‘冒’却是随了你师父折铁俗家的姓氏。……可惜那次终究没有找到灵兽,我回山后内息逆走,成了废人,只能凭着这颗青舆珠延命,也委屈你小小年纪就在这后山里吃苦。”
这身世之说也听了几次,其中关于他生身的线索实在寥寥。二十年前虽然是承平盛世,可是荆湖路上依然有无数养活不起孩子的贫家,若想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生身父母,无异于*大海捞针,冒襄也早就断了这个念头。
那老道说了许久,精神萎靡,低声道:“混元道的旧事你是知道的,我虽身在中土道门,却也有几位混元道的知交,深知他们不是一意为恶之人。当年混元道虽然跋扈猖狂,对我中原道教颇多肆虐,然而之后受的荼毒却更深,满门皆受殃及。他日你若遇到昆仑传人,能化解仇怨时要尽力化解才好。……哎,其实如今还剩不剩的有昆仑传人,也未可知了。”
冒襄点头应是,心头思绪如堵,却不知再说些什么才好。两人似在看着对方,其实都在盯着对面的石壁出神。青舆珠的光亮照在石壁上,显露出参差的纹路。
老道忽觉心意烦乱,一手掩面,另一手在面前连挥,疾呼道:“你快快去吧,还留在这里,难道非要老道抛两把浊泪不可?”
冒襄虽然心中难过,也不愿效女儿之态,在这老人面前流泪。他默默跪倒,又给那老人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响头,便头也不回的出洞去了。
冒襄回到住处时,见到子杞房中仍有灯火,敲门无人应答,木门却应手而开。他在门前站定,见得子杞正坐在桌前,对着一盏油灯发呆,手边放着坛酒,眼睛也是红肿的。
冒襄见他不言不语,不知道是怎么回事,也没有心情打听,说道:“这几日准备好行装,四天后随我下山,我把你送回王屋山去。”
“嗯。”子杞只是淡淡的应了一声,竟像是全然没有放在心上。冒襄微觉奇怪,只是自己心中也一团乱麻,不想理会,转身便走。子杞却忽然说道:“你交我个法子,让我也醉一回,行不行?”
冒襄一愕,想了一刻,叹道:“你都知道了?”
子杞说道:“你瞒的我好苦!你为何不早提醒我呢?哎,提醒也是晚啦!我知道,看到她的第一眼时,就已经陷了进去。原来情之为物,当真伤人至深。”
冒襄无言以对,他自己数年单恋无果,虽然从未真正尝过情爱滋味,却为这“情”之一字吃了无数苦头,深心之中对这句话也深以为然。他知道弥越裳婚期就在左近,此时或许两人还有相见的机会,可是见面又有何用?是相见争如不见。
两人各想各的心事,屋子里静悄悄的没半点动静。油灯发出丝丝的响声。原来是灯芯烧到了尽头,几乎都浸在灯油里,昏暗的火苗几近于熄灭。
时间仿佛凝住了,在这小屋里徘徊不去。
子杞忽然窜出房门,对着夜空大吼了一通,只觉心中痛楚稍有减缓,转头对冒襄叫道:“要下山么?我这就收拾行李去,一年多不见,可想死那几个捣蛋师叔了!”
之后数日,子杞始终躲在屋中,足不出户。直到临行时才到三省堂与老道话别。三省老道百年孤独,好容易找到子杞这样乖巧的忘年交,却相聚不过一年就要分离,饶是他道心如铁,也禁不住离别之意。他将一只青玉云铛送与子杞,嘱咐道:“你在三省堂中打坐,有事半功倍的效果,那是因为这殿里有祖师愿力赐福,在别处可再没有这般好的地方了。日后若是修行受阻,不能安然入定,不妨敲这云铛来听听。你要深进的‘见独之境’和那‘一语成谶’虽然有灵犀之功,却最是容易招致心魔,这青玉云铛或可为你挡些灾劫。”
之后子杞终于鼓足勇气,去见弥越裳一面。可他行到灵宝观时,佳人芳踪已杳,心中时刻想念的人儿早已远嫁到天山去了。弥越裳只留下一纸素笺,托自己贴身的丫鬟给他,写到:
“陆兄敬启:
妾心非铁石,未尝不感君拳拳之意,奈何身系婚约,不敢有逾礼之言。今行色匆忙,身不由己,唯遗片纸相赠。盼君早得佳偶,勿以妾身为念。
越裳顿首”
子杞手执素笺,良久无言。他心中有个声音告诉他:这一段还没有开始的恋情无疾而终了,一切如同梦幻,梦醒后,却只有心境不再相同。
冒襄在观外的山道上远远瞧着,心中也觉萧瑟,冲他大喊道:“发什么呆?要下山了!”
子杞被喊的一愣,一阵寒风袭来,吹的他浑身一抖。手上轻颤,那纸笺就随着这一阵寒风飘然而起,向着山下飞去了。子杞大呼一声,猛地跳将起来,追着那纸笺飞似的奔下山去。冒襄摇头苦笑,追着他一同去了。
冒襄一边飞奔,一边发出长啸,啸声激越飞扬、穿云裂雾,整个龙虎山脉都在隆隆回响。远处有几道光华闪现,倏然向这边飞来,破空声响彻天际。
方圆数百里内,荒丘野岭里也不知藏了多少剑仙修士,众人心头都涌出同一个念头:“平静了一年多的龙虎山,可要热闹起来了!”
龙战于野,其血玄黄!
领过圣旨,吃过年夜饭,再把皇帝赐的物什交代到各个道观里去后,已经是四更天了。冒襄走出观门,长出了一口气,只觉得与这些朝廷特使周旋,比暑九修行还苦,对方虽不过是个年少的小太监,也是满腹机心。皮里阳秋的本事,他自认拍马也赶不上。
路过膳房的时候,几个老妈子和丫鬟仍在忙碌,传膳的、递信儿的、起灶的、瞎指挥的,老人物吆喝着新来的,新来的得空了又偷懒,总之是诸般人物挤作了一团。这是山上许久不曾看到过的热闹,都是那朝廷特使惹得,他却看着像是回光返照。冒襄刚才已陪着喝了几杯酒,又从膳房中顺了一坛,踉踉跄跄的向后山里去了。
当晚银河如泻,照的林子里纤毫毕现,地上树影斑驳,平添了许多凄凉况味。冒襄穿过一片疏林,来到一处石崖旁,寻了一块平整的大石坐下。当此佳节,他心中却有无数感慨,当下坐在那大石上痛饮,口中漫漫吟道:
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。”
他目视身后石崖上的影子,喃喃说道:“这影子这般疏淡迷离,徒惹人伤心,邀来何用?”仰头对着长空中的无形之月长吟道:“月既不解饮,影徒随我身。我歌月徘徊,我舞影零乱!”吟到兴起时,猛将手中酒坛抛开,拔出腰间长剑,在夜空下昂然而舞,舞姿意态狂放,有直上青天之势。
那舞姿起初仍有迹可循,舞的一阵,便渐渐乱了法度,然而每一踏步每一擎剑,无不发乎真心,大有天然之态,却是更高的一层境界。剑端上慢慢腾起一道氤氲紫气,冲入九霄之上,如龙影经天,连迢迢银河也为之失色。
剑舞舞罢,他将长剑在地面上一扫,拿剑尖挑起那半坛酒,回剑到臂弯,仰头猛灌。忽听一个苍老的声音说道:“月既不解饮,我陪你对酌几杯如何?”
空山里猛然出现人声,冒襄却毫不惊讶。他将坛中酒倾尽,含糊说道:“对不住了,都喝光啦。”话音刚落,身形忽然踉跄,猛地坐倒在地,那酒坛磕在石头上,摔得粉碎。他酒量并不甚好,这一坛素酒下肚,已经有十分的醉意。
那声音又幽幽叹道:“你平时极有节制,今晚怎么变成了这样?”
冒襄猛然大笑,笑声却悲苦莫名。他平日里律己极严,极少在旁人面前真情流露,可只在这人面前,他不愿再强撑,把自己最本真的一面呈现出来。
无人言语,寂寂空山只有冒襄的笑声回荡,远处有几只野兽被这笑声惊吓,发出阵阵嚣叫。半响,冒襄笑罢,开口说道:“我要下山去了。”
“你功法已成,原该下山去了。我已时日无多,今日别后,恐怕再无相见之期。”
冒襄闻言心中大恸,朝着石崖跪倒,恭恭敬敬的磕了三个响头,悲声道:“老丈抚养之德,冒襄没齿不忘!”
那声音长叹道:“当年我捡你上山,不过是机缘巧合,你也不必放在心上。这二十年相处下来,你不忘了这一场相守的情分,那也就是对我的报答了。”这声音中也掺杂了淡淡的伤感,且渐渐低哑下去,“你进洞里来,让我再仔细瞧瞧,以后,可再瞧不到了。”
冒襄沿着石崖走到一处山洞旁,钻了进去。那山洞还不及一人高,洞外老枝盘根,树藤缠绕,遮蔽了大半洞口,在外面看几乎看不出这是个山洞。洞内却异常的整洁,整个石洞不过丈半方圆,好似寻常居室,除了有面石壁上嵌有一颗拳头大小的珠子,其余便空无一物了。那珠子散发着蒙蒙的青光,使得洞内勉强可以视物,一位老头倚墙盘坐,正是之前发声之人。
那老人一身长衫虽然破旧已极,却洗的干净,原本青色的质地已被洗的浆白。他头发已经全白,披散在肩上,直落到腿边。面容隐在头发的阴影里,看不真切。冒襄在他对面坐下,两人脸面相对,久久无言。
冒襄记得从记事开始,两人就常常这样对坐,有时一天也不说一句话。然而两人间的感情却在这沉默中慢慢积累,丝毫不逊于世上任何一种亲情。
冒襄迟疑了许久,终究开口问道:“今日一别,来日无期。老丈将我养育成人,还不肯告诉我姓名吗?”
“我自己都忘了,却又怎么告诉你?你心中有我容貌,知不知道姓名岂不都是一样?就是这容貌总有一天也要成黄土,名字自然更不牢靠了。”那老人凝视冒襄半响,又道:“我虽然是个出家人,可是亲手养你成人,早把你当作了至亲骨肉看待,又有什么要瞒你的?
“当年我强练一门功法,心魔作祟,险些害了性命。之后到昆仑山脉寻一只灵兽做药,可惜遍寻不获,怅然而归。回程时路过襄阳一带,在道旁捡到了你。你那时身在襁褓,身上包着的都是寻常的土布,估计是附近农人家道艰难,才忍心把你弃在路边,希望能被个好心人捡去抚养。……我当时杀孽深重,只当是老天爷给我个赎罪的机会,才将一个小婴儿放在我面前,因此才把你带回山悉心抚养。因为你是在荆襄一带被捡来,我就给你取了单名一个‘襄’字,‘冒’却是随了你师父折铁俗家的姓氏。……可惜那次终究没有找到灵兽,我回山后内息逆走,成了废人,只能凭着这颗青舆珠延命,也委屈你小小年纪就在这后山里吃苦。”
这身世之说也听了几次,其中关于他生身的线索实在寥寥。二十年前虽然是承平盛世,可是荆湖路上依然有无数养活不起孩子的贫家,若想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生身父母,无异于*大海捞针,冒襄也早就断了这个念头。
那老道说了许久,精神萎靡,低声道:“混元道的旧事你是知道的,我虽身在中土道门,却也有几位混元道的知交,深知他们不是一意为恶之人。当年混元道虽然跋扈猖狂,对我中原道教颇多肆虐,然而之后受的荼毒却更深,满门皆受殃及。他日你若遇到昆仑传人,能化解仇怨时要尽力化解才好。……哎,其实如今还剩不剩的有昆仑传人,也未可知了。”
冒襄点头应是,心头思绪如堵,却不知再说些什么才好。两人似在看着对方,其实都在盯着对面的石壁出神。青舆珠的光亮照在石壁上,显露出参差的纹路。
老道忽觉心意烦乱,一手掩面,另一手在面前连挥,疾呼道:“你快快去吧,还留在这里,难道非要老道抛两把浊泪不可?”
冒襄虽然心中难过,也不愿效女儿之态,在这老人面前流泪。他默默跪倒,又给那老人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响头,便头也不回的出洞去了。
冒襄回到住处时,见到子杞房中仍有灯火,敲门无人应答,木门却应手而开。他在门前站定,见得子杞正坐在桌前,对着一盏油灯发呆,手边放着坛酒,眼睛也是红肿的。
冒襄见他不言不语,不知道是怎么回事,也没有心情打听,说道:“这几日准备好行装,四天后随我下山,我把你送回王屋山去。”
“嗯。”子杞只是淡淡的应了一声,竟像是全然没有放在心上。冒襄微觉奇怪,只是自己心中也一团乱麻,不想理会,转身便走。子杞却忽然说道:“你交我个法子,让我也醉一回,行不行?”
冒襄一愕,想了一刻,叹道:“你都知道了?”
子杞说道:“你瞒的我好苦!你为何不早提醒我呢?哎,提醒也是晚啦!我知道,看到她的第一眼时,就已经陷了进去。原来情之为物,当真伤人至深。”
冒襄无言以对,他自己数年单恋无果,虽然从未真正尝过情爱滋味,却为这“情”之一字吃了无数苦头,深心之中对这句话也深以为然。他知道弥越裳婚期就在左近,此时或许两人还有相见的机会,可是见面又有何用?是相见争如不见。
两人各想各的心事,屋子里静悄悄的没半点动静。油灯发出丝丝的响声。原来是灯芯烧到了尽头,几乎都浸在灯油里,昏暗的火苗几近于熄灭。
时间仿佛凝住了,在这小屋里徘徊不去。
子杞忽然窜出房门,对着夜空大吼了一通,只觉心中痛楚稍有减缓,转头对冒襄叫道:“要下山么?我这就收拾行李去,一年多不见,可想死那几个捣蛋师叔了!”
之后数日,子杞始终躲在屋中,足不出户。直到临行时才到三省堂与老道话别。三省老道百年孤独,好容易找到子杞这样乖巧的忘年交,却相聚不过一年就要分离,饶是他道心如铁,也禁不住离别之意。他将一只青玉云铛送与子杞,嘱咐道:“你在三省堂中打坐,有事半功倍的效果,那是因为这殿里有祖师愿力赐福,在别处可再没有这般好的地方了。日后若是修行受阻,不能安然入定,不妨敲这云铛来听听。你要深进的‘见独之境’和那‘一语成谶’虽然有灵犀之功,却最是容易招致心魔,这青玉云铛或可为你挡些灾劫。”
之后子杞终于鼓足勇气,去见弥越裳一面。可他行到灵宝观时,佳人芳踪已杳,心中时刻想念的人儿早已远嫁到天山去了。弥越裳只留下一纸素笺,托自己贴身的丫鬟给他,写到:
“陆兄敬启:
妾心非铁石,未尝不感君拳拳之意,奈何身系婚约,不敢有逾礼之言。今行色匆忙,身不由己,唯遗片纸相赠。盼君早得佳偶,勿以妾身为念。
越裳顿首”
子杞手执素笺,良久无言。他心中有个声音告诉他:这一段还没有开始的恋情无疾而终了,一切如同梦幻,梦醒后,却只有心境不再相同。
冒襄在观外的山道上远远瞧着,心中也觉萧瑟,冲他大喊道:“发什么呆?要下山了!”
子杞被喊的一愣,一阵寒风袭来,吹的他浑身一抖。手上轻颤,那纸笺就随着这一阵寒风飘然而起,向着山下飞去了。子杞大呼一声,猛地跳将起来,追着那纸笺飞似的奔下山去。冒襄摇头苦笑,追着他一同去了。
冒襄一边飞奔,一边发出长啸,啸声激越飞扬、穿云裂雾,整个龙虎山脉都在隆隆回响。远处有几道光华闪现,倏然向这边飞来,破空声响彻天际。
方圆数百里内,荒丘野岭里也不知藏了多少剑仙修士,众人心头都涌出同一个念头:“平静了一年多的龙虎山,可要热闹起来了!”
龙战于野,其血玄黄!
本文网址:https://www.8is.net/xs/14/14473/6656410.html,手机用户请浏览:https://www.8is.net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。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