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 酒酣倾君醉语
推荐阅读:我才不会被女孩子欺负呢、网游之大盗贼、最强狂兵、仙界归来、千修、真仙奇缘、调教千金、末世之虐杀原形、最后一个使徒、大唐绿帽王、
6000+大章奉上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元圣三年的最后一天,冒襄决定让自己放松一下。这一段时间以来的疯狂修行,并没有让他在新道法上取得多大的成就。他也知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,可是长白山一役就像伏在心里的恶兽,对他日日啃噬,他不允许自己永远连出手的资格都没有。
早在大半月前,府里的大管家就来请过他的示下。天师府架子都几乎倒了,可传下来的规矩还在。临近年关,佃农们送来的佃钱和孝敬自然有人打理,历来不用修士去管。可往上清宫、灵宝观、正一殿等几家大院送去的礼物总要冒襄一一过目。从前折铁代理天师之职,却常年云游在外,这些事自成年后冒襄也没少管过,因此一项项吩咐下去,倒也熟门熟路。
其实自龙虎山衰败以来,又有谁真在乎这个呢?可总有些人想让这些规矩也和从前一样,不过是对风光日子的一点缅怀而已。
往守岁宫值夜的人也安排下去了。从前每近除夕,守岁宫都会迎来一道文词华丽的圣旨和几车名贵又体面的岁赐。可现在龙虎山上并没有一个在位当朝国师的天师,朝廷也早就忘记了这个在深山老林里渐渐式微的“宰相家”。一年又一年过去,守岁宫的值夜总守在上山必经的路上,默默的望眼欲穿。
本就不多的几个仆佣大半都放了假,准他们回家去和家人团圆,天师府里更显得冷清。冒襄在书房研开了一砚磨,想写一副春联,可提起笔来,心里却没有诗性,只觉无从下笔。他上过府里的私塾,背过四书五经,读过诗词歌赋。天师道请的夫子都是当地知名的文士,当其时天下文气炽烈,江西虽非文人渊薮之地,舞文弄墨之风也堪称蔚然,冒襄无事时倒也能填几首词曲。
冒襄低头片刻,展开两联宣纸疾书道:“深溪虎、大海龙、高柳蝉”,“巫峡猿、华亭鹤、潇湘雁”。左右看了两遍,自己深觉满意,便提着对子兴冲冲的走出了门去。
冒襄将对子贴到院门两边,正巧隔壁陆子杞也拎着幅对子在贴门。他探头看去,见那纸上新墨未干,写着“招魂兮何处、击缶兮终古”,知道其意象出自楚辞的九歌。
他看看自己这张,又看看隔壁那张,不由摇头笑道:“可真没一副有新年的好彩头。”
子杞也看到了他,笑道:“早知道你也写了对联,我决不敢把自己的丑字贴出来的。”
他走到隔壁的院子,仔细看刚贴上去的对联,不禁连连点头。冒襄的字跟他的人一般,冷峻而有凛然风骨,有柳公权的体势却又不至于太过瘦削,毕竟有掩饰不住的少年人的张扬。相比之下,他的字就平庸了许多,虽不至于丑陋,却实在不能和这篇相比。
“好气魄!你这篇对联却又比书法更好了!”子杞目光灼灼,见了这短短的十八个字,只觉胸中顿起波澜,直欲大声狂呼,一舒胸臆!
“这可不是我的独创,我师父有一位朋友,住在苏州,自号‘六如居士’,若说是哪六如?便是这一如深溪虎,一如大海龙,一如高柳蝉,一如巫峡猿,一如华亭鹤,一如潇湘雁!早上偶然想起来,竟不能自抑,写成了对联。”
“若人这一生真能似这六如,实在是不枉为人了!”
除了帖张对联,两人似乎已无事可做了,别人的大年三十都过得红红火火,可他们的注定是冷冷清清。两人站在高地上,目光穿过死气沉沉的天师府,仿佛落到了大山之外。
也许山下的村户正张灯结彩,庆贺新年。也许这不过是新的一年的苦难的开始,他们已经忍受了半个忍饥挨饿的冬天,而冬天仍旧会持续很久。可是今天,他们不用挨饿,一家人围坐在热炕上,享受一年辛苦后微薄的收获。又或许有好心的富户和乡绅正在镇口布施,试图用陈年的糙米换回一点好名声,当然只需下人们出面,他们自己则坐在名堂里准备接受儿孙辈和下人纳福。排队领布施的破落户仰着脖子,焦心的数着自己前面的人头,这时心也早飞了出去,恨不得立时能提着米钻进自己的窝棚,让婆娘给娃儿们做一顿饱饭。
“我们下山去喝酒。”冒襄忽然说道。
“下山?你不怕……”
“所以带上你的家伙,要是有什么不开眼的人敢来烦你,就用剑跟他说话!”
当他们走出天师府的大门时,天开始下雪。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充斥着整个天地,让人开始期待来年丰收的景象。走到半山腰时,树枝和土地上已积了一层薄薄的雪。
子杞捻起一团雪,冰冷在指尖蔓延。雪团轻易地在他手心里压实,外面则被他掌心的热量融化,顺着掌纹流下。他感到一条冰冷的线在胳膊上爬行。
王屋山的冬天也时常下雪,陆子杞虽然是观里唯一的后辈,可他从来都不缺玩伴。当他刚刚学会奔跑的时候,小师叔就背着他一起钻雪洞。稍大一点之后,他们则一起堆雪人,或者是更复杂的堡垒。二师叔声称他去过洛阳,并且用雪建造了一座,结果他和小师叔撕扯着在雪地里打滚,把雪洛阳碾成了废墟。然后二师叔也加入了战团,同时把雪团塞进他和小师叔的后脖子里。
然而三师叔则从来不跟他们一起玩这些小孩子的把戏,他最喜欢下雪之后去“打猎”,子杞长到他的腰那么高以后,就会被他带上。他们只能跟着雪上的足迹走,风和雪把动物的味道都掩藏起来了。他记得第一次他们遇到的是一只野兔,毛色几乎和雪一样白。他几乎差一点就抓住它了,只要三师叔肯帮忙,可后来还是眼睁睁看着它溜走。后来他们又遇见了五只狼,两大三小,三师叔说这是一窝避冬的狼。他用双手和狼群搏斗,而两方实在相差悬殊,直到群狼都气喘吁吁,趴伏在雪地上哀鸣,他才放走它们。这就是三师叔的“打猎”方式,他打了十几年猎,却从没杀过一只动物。
而师父呢?印象里,他似乎从没有跟他们一起疯过,一起跑过。二师叔说他只是顾忌着观主的面子,其实他心里急着呢。可是子杞才不信呢,师父是通达了道途的人,他的心中可以装下整片天地,又怎么会在乎小小的面子呢?每当下雪的时候,师父总是看着雪花出神,有时静默里,忽然吟哦出几句诗词。等他开始上私塾后,才渐渐知道,那些诗词里也包含了世俗里的种种情感。
或许师父也曾在红尘里缱绻过吧?当他在枯山里守着破败的道观,寻找着心中的大道时,也会偶尔回想起红尘中某个曾让他悸动的人?他们当年或许曾一起在屋檐下躲雨?或许曾同搭一艘渡船?又或同饮过一盏素酒?子杞也是不久前才知道,人活着,并不是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那么纯粹。
然而黄鹤已去,所有猜想的秘密都已随他一同逝去。
当他们走到山脚下最近的酒家时,几乎已成了两个雪人。
小酒肆今天只做半日生意,这时已经打烊,黑底红边的酒旗在风雪中招展,是天地间唯一不同的颜色。
酒家的老板应门而出,是个上了岁数的中年人,冒襄估量着他的年纪也许才四十岁出头,可是操劳过度明显写在他的脸上和斑白的头发上,岁月让他看起来如同一个老人。
简陋的酒家是一间低矮的木阁楼,前厅摆了七八张桌子,虽然破旧却擦拭的干干净净。一条窄小的楼梯通到二楼,从房屋的高度就可以猜想到二楼的低矮,或许只有半人的高度,老板的一家就住在那里。冒襄敲门的时候,老板一家本来正聚在厨房里忙活,那里不时传出阵阵欢笑声。
老板看出两个客人出身不凡,身上的缎料绝非寻常人家穿得起的。按说这样的贵人难得光顾他这样的野店,更何况是大年三十,他不敢得罪客人,可厨房里备着的那点东西却是为除夕里自家人准备……不禁为难的搓着双手,说道:“两位官人,这个……您看小店已经打烊了,若两位想躲躲风雪,只管在前厅里坐。可若您二位赏脸想吃上一口,这实在没什么备下的,只怕要怠慢了您二位。”
冒襄笑说道:“叨扰老丈了,我两个是从山上下来的,年关里无处去,想起了你老这一家酒肆。你只管和家人过年,我俩这儿只用几碗水酒配上几碟咸菜,不用人招呼。”
老丈连称使不得,把两人请进屋里,自己则进厨房里吩咐。他着意让婆娘把酒菜制备的漂亮些,宁可自家除夕吃的差点,也别怠慢了两位客人。
他婆娘起先还不愿意招待,听说是龙虎山上下来的,连忙让女儿媳妇洗菜切肉,好好置办。他们家操办着这个酒家,家底算得上殷实,可也受过道观老爷们的恩惠,更别说这十里八村的农户,年头不好时,都是靠了天师道的救济度日。
婆娘和闺女媳妇在厨房里忙活,他自己在柜台后面抬出来一坛密封的酒坛,送到两人桌上。这是他自家酿的土酒,虽非什么佳酿,酿造的时候也用掉了不少粮食。平日里都要先掺点水再上桌,今天却让他带着泥封就端了上来。
冒襄拍开泥封,一股酒香飘出来,让人觉得身上暖了几分。子杞随口向老板问道:“老丈,这一年下来,年景可好?”
老板也找了个椅子坐下,笑呵呵答道:“还成,还成。咱家除了几口田地,总还有这么个小店,支撑下来,也能过上个舒心年。”
子杞又问起生意如何,收成如何,老丈都一一答了。末了又说道:“今年也算老天爷开恩,家家都有口饭吃。县太爷又说给百姓放青苗钱,说是放贷给农家的,第二年除了本钱只用多还两分的利钱。东村里好几家破落户,都是靠着这青苗钱,才买上了种子。只是像咱家这样的中等农户,原本不用外借,却也要收这个青苗钱,白担着利息,有些不美。”
“我也听说过这个青苗法,原来江南西道也有,看来是朝廷颁行的新法了。”子杞在王屋山时,虽没有自己种过地,却也时常和乡人来往。
老板说道:“原来是朝廷的恩典,我只当是县老爷想出来的法子呢!这是个好法儿,咱家虽然没受了什么实惠,可多少贫户却都得了利。往年没有这青苗钱,有些人家甚至要去借高利贷,利息高到八九分的也常有!一年起早贪晚忙下来,还是要饿瘪肚皮哪!”
不多时,拼盘、热菜一样样上桌,鸡鸭鱼肉,腾着热气,闪着油汪汪的光泽,一见就勾起人的食欲。老板忽然拍了下脑门,叫道:“哎呦!我忘了问上一句,您二位不忌荤腥吧?”
冒襄也没想菜式这样丰盛,说道:“我俩是俗家弟子,没有忌口。倒是劳烦老丈了,这样好酒好菜的招待,耽误了你们自家过年。”
老板连声说道:“应该,应该。”天色也不早了,老板见屋外风雪愈加猛烈,一一检查关好了门窗,又走到楼梯口叫嚷两句。楼顶吱吱呀呀响起一阵木头被挤压的声音,不一刻,一个汉子弓着背从二楼走下来,他向两人憨笑着说了声两位慢用,就跟老爹进了厨房。
“我看这个青苗法未必就是什么良法了。”冒襄才见了天师府底下的几个佃户头领,说起这一年的新闻,最多的就是江西道这两年实行的几个新法。据说这青苗法在京畿路已经试行了许久,是好是坏也没看出来,朝廷就心急火燎的推向了全国。
子杞捡了一块卤牛肉吃,竟是异常爽口,比起天师府里素淡的口味有滋味的多。他一边囫囵着吞菜,一边含糊的说道:“呜,这牛肉好吃,这白切鸡也比你们府里的有味道!呜,这白肉可是有些日子没吃过了!”
冒襄被子杞狼吞虎咽的吃相打断了思路,摇头笑起来。他斟了两大碗酒,推了一碗在子杞面前,说道:“别只顾吃菜,先来尝尝这酒如何。”
子杞确信自己这辈子喝过的酒加起来也不及眼前这一碗多,事实上,他根本没怎么喝过酒。他的师门里只有三师叔一个酒鬼,有时也背着师父偷偷让他尝两口。他第一次喝时只有八岁,却一下就喜欢上了这种辛辣的液体。可他三师叔偏偏又装假道学,竟不让他多喝,说是在他成年之前,一年只准喝一次酒。
得先找找喝酒的感觉,不知喝了这一碗会不会醉?子杞端起那大碗,见酒浆虽然浑浊,一股浓郁的酒香却毫不含糊,引得肚里似有一条条小虫在爬。他先浅尝了一口,一股暖流顺着喉咙流进身体里,这酒不烈,却出奇的醇厚,他的每一个毛孔仿佛都因为这酒而张开来。他庆幸自己仍然喜欢这种辛辣的液体,把碗底托在了掌心,仰脖干尽。
冒襄吃惊的看着子杞干掉了整整一大碗酒,除了他嘴角的酒渍,脸色看不出一点变化。他第一反应就是这莫不是水?于是端起碗喝了一大口,却几乎呛到,这酒分明比他在府里面喝过的都烈!
“你,经常喝酒?”冒襄试探的问道。
子杞擦掉嘴角的酒渍,舒服的长出了一口气,笑道:“我从小在道观里,哪有多少机会喝酒?从前每年也只喝一小杯,加起来也没这一碗多呢!”
冒襄只得哀叹这世上却有生而能豪饮之人,他多羡慕这样的酒量啊。刚才只是喝了一大口,他的脸上已染上了一层酡红。
雪还在下,除夕夜悄悄降临,无星无月的天空下,漆黑中隐隐能听出落雪的声响。屋外寒风凛冽,酒液却让子杞和冒襄全身发热。推杯换盏之际,两人已经喝光了半坛的酒,即使其中一大半是子杞喝掉的,冒襄也已经是醉眼迷离。
冒襄用竹筷有一下没一下的敲着酒碗,叮呤当啷的声音比牙板更清脆,竟有几分教坊散曲的韵律。他合着拍子轻轻唱到:
“伫倚危楼风细细。
望极春愁,黯黯生天际。
草色烟光残照里,无言谁会凭栏意。
拟把疏狂图一醉。
对酒当歌,强乐还无味。
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。”
他醉醺醺的大舌头虽然唱走了几个调,可嗓音清亮悦耳,竟也唱出了柳三变这词里的几分婉转悱恻。当其时柳七的词集早已传遍大江南北,这个自称“奉旨填词柳三变”,死后却靠妓女出资安葬的白衣卿相,已成了教坊青楼里的神明。
子杞从前曾数度读到这词,疏无感觉,不想今日听冒襄醉酒中唱来,别有一番滋味。但觉一段愁绪锁在胸口,憋闷之极。他不由举起酒碗,又干尽了这一碗,只是越喝越觉清醒,愁情却徘徊不去。
“你……知道我,我练的是……什么功法?”冒襄左手拄着脑袋,上半身的重量都压在手肘上,让桌子也向他这一边倾斜。他的右手碰到了半满的酒碗,洒了几滴酒液,却终究没有倾倒,子杞几乎听不清他含糊的声音。
“我自十一岁被授藏锋宝剑,十三岁得剑灵,此前三年之间学遍龙虎山剑术,又穷三年而习术法,别人都说我沾之即会,学而能通。然而我练这‘紫雷印’,却四年而不成,近日郁火积于任脉,几乎有走火入魔之象。你,你可知是为何?”冒襄的舌头渐渐捋直了,虽然仍不免大舌头,可毕竟不让听的人太累了。
子杞自然只有摇头的份儿。冒襄自己也摇头,举起碗又要喝,半碗酒倒有大半倒进了脖子里。他顺手把碗放在桌上,脑袋离了左手的依靠,没成想竟变得其重无比,脖子一时间没适应新重量,向前一折,“梆”的撞在了桌子上。
“哎呀!醉成这样,还逞能要喝!”子杞连忙起身过去扶他,这一下撞得不轻,额头上通红的一片。冒襄拄着他的肩膀直起身子,摇头惨笑道:“心魔不除,我……我一生也修不成‘紫雷印’!”
“修不成就修不成,打什么紧。”子杞从没见他露出这样凄惨的表情过,只当他是酒后发疯。
“不行!”冒襄猛地大喝了一声,吓得子杞后退了一步。只见他双目圆瞪,身子没有倚靠摇摇晃晃却也没有倒下,“我非要修成此术,叫天下道貌岸然之辈尽皆胆寒!”
他上身忽然一折,颓然倒在桌子上,弄翻了酒碗,洒了一身酒渍。他趴在桌上低声喃喃道:“可是我除不掉我的心魔啊。呜……哇!”一股酒气忽然涌上喉咙,他连忙把头扭到一边,呕吐起来。
呕吐了几大口,被酒精麻木的大脑有了清醒的迹象。于是他的眼前,又出现了那个白衣胜雪的女子——她已成了挥之不去的梦魇,午夜低回时唯有靠酒精驱赶。
那一年他刚开始修习‘紫雷印’,只是诸法不顺,便和师父下山去散散心。当其时,华山正好举行数十年难得一见的‘五岳封剑大典’,折铁受邀,便携了他一同去观礼。那是场剑仙界极难得的盛会,名家冠盖,少长咸及,令人目不暇接。
……只是当他在人群中看到她时,所有的这些对他都失去了意义,他眼里只剩下她那一袭衣裙,风华绝代。她是当天的主角,以桃李年华得到五岳封剑的绝大殊荣。其实那天不知有多少人在仰望她,而他不过是无数痴人中的一个罢了。
回山后他曾一度苦练,继而消沉多时。所谓的天资纵横在她面前,显得多么暗淡无光。那并不仅仅是爱恋,他的心魔有着极为复杂的构成。
子杞一边拍着他的背,一边听他断断续续的述说。年少而慕艾,一场落花之恋,他还以为绝不会发生在这冷郎君身上。
剑仙界中人可能会不认识华山剑宗掌门宁士奇,但却绝不会不认识‘凤炎仙子’林婉。她与如今的宁夫人、当年的‘流风仙子’岳南湘齐名,他人戏称之为‘华山双姝’。这位奇女子十一岁得剑灵,十五岁成为华山气宗掌教,十九岁而得‘封剑五岳’的绝大殊荣。活人中除了姬正阳,便只有她得而封剑。姬正阳更因为她,二十年之内首次更改天下名剑谱中前三的排位,在三年前把她的‘定秦剑’排到了第三的高位。连姬正阳也自承,单以剑术而论,此女在五岳剑盟中,除却剑宗宁士奇,已不做第二人想。
所有的天资与奇迹,都止于林婉。她的丽色比之当年岳南湘更著,然则与‘流风仙子’决然不同的是,她及笄之日以来,竟无一人提亲。原因无它,唯自惭形秽尔。
子杞见他难过,忍不住脱口说道:“她名声高又有什么打紧?你哪里就差了,凭什么就配不上她?哼,你连话也没和她说过,难道就这般自弃了不成?”冒襄仍在扶桌呕吐,也不知听没听到。
屋中一股难闻的酒气,老板一家对两人甚是放心,吃了年夜饭已然睡下。子杞怕给人家多添麻烦,自己到厨房里铲了许多煤灰,倒在一滩呕吐物上,清理干净。
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拍门声,风雪从颤抖的门缝里挤了进来。冒襄本来仰在椅子上,听了拍门声,上身猛然一直,眼中一抹精光一闪而没。他的手已摸到了一旁的剑鞘上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元圣三年的最后一天,冒襄决定让自己放松一下。这一段时间以来的疯狂修行,并没有让他在新道法上取得多大的成就。他也知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,可是长白山一役就像伏在心里的恶兽,对他日日啃噬,他不允许自己永远连出手的资格都没有。
早在大半月前,府里的大管家就来请过他的示下。天师府架子都几乎倒了,可传下来的规矩还在。临近年关,佃农们送来的佃钱和孝敬自然有人打理,历来不用修士去管。可往上清宫、灵宝观、正一殿等几家大院送去的礼物总要冒襄一一过目。从前折铁代理天师之职,却常年云游在外,这些事自成年后冒襄也没少管过,因此一项项吩咐下去,倒也熟门熟路。
其实自龙虎山衰败以来,又有谁真在乎这个呢?可总有些人想让这些规矩也和从前一样,不过是对风光日子的一点缅怀而已。
往守岁宫值夜的人也安排下去了。从前每近除夕,守岁宫都会迎来一道文词华丽的圣旨和几车名贵又体面的岁赐。可现在龙虎山上并没有一个在位当朝国师的天师,朝廷也早就忘记了这个在深山老林里渐渐式微的“宰相家”。一年又一年过去,守岁宫的值夜总守在上山必经的路上,默默的望眼欲穿。
本就不多的几个仆佣大半都放了假,准他们回家去和家人团圆,天师府里更显得冷清。冒襄在书房研开了一砚磨,想写一副春联,可提起笔来,心里却没有诗性,只觉无从下笔。他上过府里的私塾,背过四书五经,读过诗词歌赋。天师道请的夫子都是当地知名的文士,当其时天下文气炽烈,江西虽非文人渊薮之地,舞文弄墨之风也堪称蔚然,冒襄无事时倒也能填几首词曲。
冒襄低头片刻,展开两联宣纸疾书道:“深溪虎、大海龙、高柳蝉”,“巫峡猿、华亭鹤、潇湘雁”。左右看了两遍,自己深觉满意,便提着对子兴冲冲的走出了门去。
冒襄将对子贴到院门两边,正巧隔壁陆子杞也拎着幅对子在贴门。他探头看去,见那纸上新墨未干,写着“招魂兮何处、击缶兮终古”,知道其意象出自楚辞的九歌。
他看看自己这张,又看看隔壁那张,不由摇头笑道:“可真没一副有新年的好彩头。”
子杞也看到了他,笑道:“早知道你也写了对联,我决不敢把自己的丑字贴出来的。”
他走到隔壁的院子,仔细看刚贴上去的对联,不禁连连点头。冒襄的字跟他的人一般,冷峻而有凛然风骨,有柳公权的体势却又不至于太过瘦削,毕竟有掩饰不住的少年人的张扬。相比之下,他的字就平庸了许多,虽不至于丑陋,却实在不能和这篇相比。
“好气魄!你这篇对联却又比书法更好了!”子杞目光灼灼,见了这短短的十八个字,只觉胸中顿起波澜,直欲大声狂呼,一舒胸臆!
“这可不是我的独创,我师父有一位朋友,住在苏州,自号‘六如居士’,若说是哪六如?便是这一如深溪虎,一如大海龙,一如高柳蝉,一如巫峡猿,一如华亭鹤,一如潇湘雁!早上偶然想起来,竟不能自抑,写成了对联。”
“若人这一生真能似这六如,实在是不枉为人了!”
除了帖张对联,两人似乎已无事可做了,别人的大年三十都过得红红火火,可他们的注定是冷冷清清。两人站在高地上,目光穿过死气沉沉的天师府,仿佛落到了大山之外。
也许山下的村户正张灯结彩,庆贺新年。也许这不过是新的一年的苦难的开始,他们已经忍受了半个忍饥挨饿的冬天,而冬天仍旧会持续很久。可是今天,他们不用挨饿,一家人围坐在热炕上,享受一年辛苦后微薄的收获。又或许有好心的富户和乡绅正在镇口布施,试图用陈年的糙米换回一点好名声,当然只需下人们出面,他们自己则坐在名堂里准备接受儿孙辈和下人纳福。排队领布施的破落户仰着脖子,焦心的数着自己前面的人头,这时心也早飞了出去,恨不得立时能提着米钻进自己的窝棚,让婆娘给娃儿们做一顿饱饭。
“我们下山去喝酒。”冒襄忽然说道。
“下山?你不怕……”
“所以带上你的家伙,要是有什么不开眼的人敢来烦你,就用剑跟他说话!”
当他们走出天师府的大门时,天开始下雪。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充斥着整个天地,让人开始期待来年丰收的景象。走到半山腰时,树枝和土地上已积了一层薄薄的雪。
子杞捻起一团雪,冰冷在指尖蔓延。雪团轻易地在他手心里压实,外面则被他掌心的热量融化,顺着掌纹流下。他感到一条冰冷的线在胳膊上爬行。
王屋山的冬天也时常下雪,陆子杞虽然是观里唯一的后辈,可他从来都不缺玩伴。当他刚刚学会奔跑的时候,小师叔就背着他一起钻雪洞。稍大一点之后,他们则一起堆雪人,或者是更复杂的堡垒。二师叔声称他去过洛阳,并且用雪建造了一座,结果他和小师叔撕扯着在雪地里打滚,把雪洛阳碾成了废墟。然后二师叔也加入了战团,同时把雪团塞进他和小师叔的后脖子里。
然而三师叔则从来不跟他们一起玩这些小孩子的把戏,他最喜欢下雪之后去“打猎”,子杞长到他的腰那么高以后,就会被他带上。他们只能跟着雪上的足迹走,风和雪把动物的味道都掩藏起来了。他记得第一次他们遇到的是一只野兔,毛色几乎和雪一样白。他几乎差一点就抓住它了,只要三师叔肯帮忙,可后来还是眼睁睁看着它溜走。后来他们又遇见了五只狼,两大三小,三师叔说这是一窝避冬的狼。他用双手和狼群搏斗,而两方实在相差悬殊,直到群狼都气喘吁吁,趴伏在雪地上哀鸣,他才放走它们。这就是三师叔的“打猎”方式,他打了十几年猎,却从没杀过一只动物。
而师父呢?印象里,他似乎从没有跟他们一起疯过,一起跑过。二师叔说他只是顾忌着观主的面子,其实他心里急着呢。可是子杞才不信呢,师父是通达了道途的人,他的心中可以装下整片天地,又怎么会在乎小小的面子呢?每当下雪的时候,师父总是看着雪花出神,有时静默里,忽然吟哦出几句诗词。等他开始上私塾后,才渐渐知道,那些诗词里也包含了世俗里的种种情感。
或许师父也曾在红尘里缱绻过吧?当他在枯山里守着破败的道观,寻找着心中的大道时,也会偶尔回想起红尘中某个曾让他悸动的人?他们当年或许曾一起在屋檐下躲雨?或许曾同搭一艘渡船?又或同饮过一盏素酒?子杞也是不久前才知道,人活着,并不是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那么纯粹。
然而黄鹤已去,所有猜想的秘密都已随他一同逝去。
当他们走到山脚下最近的酒家时,几乎已成了两个雪人。
小酒肆今天只做半日生意,这时已经打烊,黑底红边的酒旗在风雪中招展,是天地间唯一不同的颜色。
酒家的老板应门而出,是个上了岁数的中年人,冒襄估量着他的年纪也许才四十岁出头,可是操劳过度明显写在他的脸上和斑白的头发上,岁月让他看起来如同一个老人。
简陋的酒家是一间低矮的木阁楼,前厅摆了七八张桌子,虽然破旧却擦拭的干干净净。一条窄小的楼梯通到二楼,从房屋的高度就可以猜想到二楼的低矮,或许只有半人的高度,老板的一家就住在那里。冒襄敲门的时候,老板一家本来正聚在厨房里忙活,那里不时传出阵阵欢笑声。
老板看出两个客人出身不凡,身上的缎料绝非寻常人家穿得起的。按说这样的贵人难得光顾他这样的野店,更何况是大年三十,他不敢得罪客人,可厨房里备着的那点东西却是为除夕里自家人准备……不禁为难的搓着双手,说道:“两位官人,这个……您看小店已经打烊了,若两位想躲躲风雪,只管在前厅里坐。可若您二位赏脸想吃上一口,这实在没什么备下的,只怕要怠慢了您二位。”
冒襄笑说道:“叨扰老丈了,我两个是从山上下来的,年关里无处去,想起了你老这一家酒肆。你只管和家人过年,我俩这儿只用几碗水酒配上几碟咸菜,不用人招呼。”
老丈连称使不得,把两人请进屋里,自己则进厨房里吩咐。他着意让婆娘把酒菜制备的漂亮些,宁可自家除夕吃的差点,也别怠慢了两位客人。
他婆娘起先还不愿意招待,听说是龙虎山上下来的,连忙让女儿媳妇洗菜切肉,好好置办。他们家操办着这个酒家,家底算得上殷实,可也受过道观老爷们的恩惠,更别说这十里八村的农户,年头不好时,都是靠了天师道的救济度日。
婆娘和闺女媳妇在厨房里忙活,他自己在柜台后面抬出来一坛密封的酒坛,送到两人桌上。这是他自家酿的土酒,虽非什么佳酿,酿造的时候也用掉了不少粮食。平日里都要先掺点水再上桌,今天却让他带着泥封就端了上来。
冒襄拍开泥封,一股酒香飘出来,让人觉得身上暖了几分。子杞随口向老板问道:“老丈,这一年下来,年景可好?”
老板也找了个椅子坐下,笑呵呵答道:“还成,还成。咱家除了几口田地,总还有这么个小店,支撑下来,也能过上个舒心年。”
子杞又问起生意如何,收成如何,老丈都一一答了。末了又说道:“今年也算老天爷开恩,家家都有口饭吃。县太爷又说给百姓放青苗钱,说是放贷给农家的,第二年除了本钱只用多还两分的利钱。东村里好几家破落户,都是靠着这青苗钱,才买上了种子。只是像咱家这样的中等农户,原本不用外借,却也要收这个青苗钱,白担着利息,有些不美。”
“我也听说过这个青苗法,原来江南西道也有,看来是朝廷颁行的新法了。”子杞在王屋山时,虽没有自己种过地,却也时常和乡人来往。
老板说道:“原来是朝廷的恩典,我只当是县老爷想出来的法子呢!这是个好法儿,咱家虽然没受了什么实惠,可多少贫户却都得了利。往年没有这青苗钱,有些人家甚至要去借高利贷,利息高到八九分的也常有!一年起早贪晚忙下来,还是要饿瘪肚皮哪!”
不多时,拼盘、热菜一样样上桌,鸡鸭鱼肉,腾着热气,闪着油汪汪的光泽,一见就勾起人的食欲。老板忽然拍了下脑门,叫道:“哎呦!我忘了问上一句,您二位不忌荤腥吧?”
冒襄也没想菜式这样丰盛,说道:“我俩是俗家弟子,没有忌口。倒是劳烦老丈了,这样好酒好菜的招待,耽误了你们自家过年。”
老板连声说道:“应该,应该。”天色也不早了,老板见屋外风雪愈加猛烈,一一检查关好了门窗,又走到楼梯口叫嚷两句。楼顶吱吱呀呀响起一阵木头被挤压的声音,不一刻,一个汉子弓着背从二楼走下来,他向两人憨笑着说了声两位慢用,就跟老爹进了厨房。
“我看这个青苗法未必就是什么良法了。”冒襄才见了天师府底下的几个佃户头领,说起这一年的新闻,最多的就是江西道这两年实行的几个新法。据说这青苗法在京畿路已经试行了许久,是好是坏也没看出来,朝廷就心急火燎的推向了全国。
子杞捡了一块卤牛肉吃,竟是异常爽口,比起天师府里素淡的口味有滋味的多。他一边囫囵着吞菜,一边含糊的说道:“呜,这牛肉好吃,这白切鸡也比你们府里的有味道!呜,这白肉可是有些日子没吃过了!”
冒襄被子杞狼吞虎咽的吃相打断了思路,摇头笑起来。他斟了两大碗酒,推了一碗在子杞面前,说道:“别只顾吃菜,先来尝尝这酒如何。”
子杞确信自己这辈子喝过的酒加起来也不及眼前这一碗多,事实上,他根本没怎么喝过酒。他的师门里只有三师叔一个酒鬼,有时也背着师父偷偷让他尝两口。他第一次喝时只有八岁,却一下就喜欢上了这种辛辣的液体。可他三师叔偏偏又装假道学,竟不让他多喝,说是在他成年之前,一年只准喝一次酒。
得先找找喝酒的感觉,不知喝了这一碗会不会醉?子杞端起那大碗,见酒浆虽然浑浊,一股浓郁的酒香却毫不含糊,引得肚里似有一条条小虫在爬。他先浅尝了一口,一股暖流顺着喉咙流进身体里,这酒不烈,却出奇的醇厚,他的每一个毛孔仿佛都因为这酒而张开来。他庆幸自己仍然喜欢这种辛辣的液体,把碗底托在了掌心,仰脖干尽。
冒襄吃惊的看着子杞干掉了整整一大碗酒,除了他嘴角的酒渍,脸色看不出一点变化。他第一反应就是这莫不是水?于是端起碗喝了一大口,却几乎呛到,这酒分明比他在府里面喝过的都烈!
“你,经常喝酒?”冒襄试探的问道。
子杞擦掉嘴角的酒渍,舒服的长出了一口气,笑道:“我从小在道观里,哪有多少机会喝酒?从前每年也只喝一小杯,加起来也没这一碗多呢!”
冒襄只得哀叹这世上却有生而能豪饮之人,他多羡慕这样的酒量啊。刚才只是喝了一大口,他的脸上已染上了一层酡红。
雪还在下,除夕夜悄悄降临,无星无月的天空下,漆黑中隐隐能听出落雪的声响。屋外寒风凛冽,酒液却让子杞和冒襄全身发热。推杯换盏之际,两人已经喝光了半坛的酒,即使其中一大半是子杞喝掉的,冒襄也已经是醉眼迷离。
冒襄用竹筷有一下没一下的敲着酒碗,叮呤当啷的声音比牙板更清脆,竟有几分教坊散曲的韵律。他合着拍子轻轻唱到:
“伫倚危楼风细细。
望极春愁,黯黯生天际。
草色烟光残照里,无言谁会凭栏意。
拟把疏狂图一醉。
对酒当歌,强乐还无味。
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。”
他醉醺醺的大舌头虽然唱走了几个调,可嗓音清亮悦耳,竟也唱出了柳三变这词里的几分婉转悱恻。当其时柳七的词集早已传遍大江南北,这个自称“奉旨填词柳三变”,死后却靠妓女出资安葬的白衣卿相,已成了教坊青楼里的神明。
子杞从前曾数度读到这词,疏无感觉,不想今日听冒襄醉酒中唱来,别有一番滋味。但觉一段愁绪锁在胸口,憋闷之极。他不由举起酒碗,又干尽了这一碗,只是越喝越觉清醒,愁情却徘徊不去。
“你……知道我,我练的是……什么功法?”冒襄左手拄着脑袋,上半身的重量都压在手肘上,让桌子也向他这一边倾斜。他的右手碰到了半满的酒碗,洒了几滴酒液,却终究没有倾倒,子杞几乎听不清他含糊的声音。
“我自十一岁被授藏锋宝剑,十三岁得剑灵,此前三年之间学遍龙虎山剑术,又穷三年而习术法,别人都说我沾之即会,学而能通。然而我练这‘紫雷印’,却四年而不成,近日郁火积于任脉,几乎有走火入魔之象。你,你可知是为何?”冒襄的舌头渐渐捋直了,虽然仍不免大舌头,可毕竟不让听的人太累了。
子杞自然只有摇头的份儿。冒襄自己也摇头,举起碗又要喝,半碗酒倒有大半倒进了脖子里。他顺手把碗放在桌上,脑袋离了左手的依靠,没成想竟变得其重无比,脖子一时间没适应新重量,向前一折,“梆”的撞在了桌子上。
“哎呀!醉成这样,还逞能要喝!”子杞连忙起身过去扶他,这一下撞得不轻,额头上通红的一片。冒襄拄着他的肩膀直起身子,摇头惨笑道:“心魔不除,我……我一生也修不成‘紫雷印’!”
“修不成就修不成,打什么紧。”子杞从没见他露出这样凄惨的表情过,只当他是酒后发疯。
“不行!”冒襄猛地大喝了一声,吓得子杞后退了一步。只见他双目圆瞪,身子没有倚靠摇摇晃晃却也没有倒下,“我非要修成此术,叫天下道貌岸然之辈尽皆胆寒!”
他上身忽然一折,颓然倒在桌子上,弄翻了酒碗,洒了一身酒渍。他趴在桌上低声喃喃道:“可是我除不掉我的心魔啊。呜……哇!”一股酒气忽然涌上喉咙,他连忙把头扭到一边,呕吐起来。
呕吐了几大口,被酒精麻木的大脑有了清醒的迹象。于是他的眼前,又出现了那个白衣胜雪的女子——她已成了挥之不去的梦魇,午夜低回时唯有靠酒精驱赶。
那一年他刚开始修习‘紫雷印’,只是诸法不顺,便和师父下山去散散心。当其时,华山正好举行数十年难得一见的‘五岳封剑大典’,折铁受邀,便携了他一同去观礼。那是场剑仙界极难得的盛会,名家冠盖,少长咸及,令人目不暇接。
……只是当他在人群中看到她时,所有的这些对他都失去了意义,他眼里只剩下她那一袭衣裙,风华绝代。她是当天的主角,以桃李年华得到五岳封剑的绝大殊荣。其实那天不知有多少人在仰望她,而他不过是无数痴人中的一个罢了。
回山后他曾一度苦练,继而消沉多时。所谓的天资纵横在她面前,显得多么暗淡无光。那并不仅仅是爱恋,他的心魔有着极为复杂的构成。
子杞一边拍着他的背,一边听他断断续续的述说。年少而慕艾,一场落花之恋,他还以为绝不会发生在这冷郎君身上。
剑仙界中人可能会不认识华山剑宗掌门宁士奇,但却绝不会不认识‘凤炎仙子’林婉。她与如今的宁夫人、当年的‘流风仙子’岳南湘齐名,他人戏称之为‘华山双姝’。这位奇女子十一岁得剑灵,十五岁成为华山气宗掌教,十九岁而得‘封剑五岳’的绝大殊荣。活人中除了姬正阳,便只有她得而封剑。姬正阳更因为她,二十年之内首次更改天下名剑谱中前三的排位,在三年前把她的‘定秦剑’排到了第三的高位。连姬正阳也自承,单以剑术而论,此女在五岳剑盟中,除却剑宗宁士奇,已不做第二人想。
所有的天资与奇迹,都止于林婉。她的丽色比之当年岳南湘更著,然则与‘流风仙子’决然不同的是,她及笄之日以来,竟无一人提亲。原因无它,唯自惭形秽尔。
子杞见他难过,忍不住脱口说道:“她名声高又有什么打紧?你哪里就差了,凭什么就配不上她?哼,你连话也没和她说过,难道就这般自弃了不成?”冒襄仍在扶桌呕吐,也不知听没听到。
屋中一股难闻的酒气,老板一家对两人甚是放心,吃了年夜饭已然睡下。子杞怕给人家多添麻烦,自己到厨房里铲了许多煤灰,倒在一滩呕吐物上,清理干净。
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拍门声,风雪从颤抖的门缝里挤了进来。冒襄本来仰在椅子上,听了拍门声,上身猛然一直,眼中一抹精光一闪而没。他的手已摸到了一旁的剑鞘上。
本文网址:https://www.8is.net/xs/14/14473/6656399.html,手机用户请浏览:https://www.8is.net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。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